資料圖片:1983年,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趙村群眾交談
習近平今日在人民大會堂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交流
  中國搜索訊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消息,習近平總書記今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擔任過正定縣委書記,對縣委書記崗位之重要、責任之重大,有著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中國搜索編輯查詢並梳理了相關公開報道和文章,在此與網友分享。
  “芝麻官”千鈞擔
  根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年10月曾轉載《習近平:從政雜談》一文,習近平曾在24年前談縣委書記的責任,稱其為“芝麻官”千鈞擔。以下為習近平題為《從政雜談》的文章摘選。
  古時候,人們以“七品芝麻官”來喻指縣令的官微權輕,有貶損之意。其實,當好一縣之長何嘗容易。我曾擔任過縣委書記,每與同行談起,大家總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責任不小。
  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三千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鬆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從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係國家的興衰安危。
  一個縣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央有什麼機構,縣一般也有與其大體相對應的部門。縣一級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所不及。有人說,縣級工作,除了外交活動外,國家各項事務無所不有。其實,有時候縣裡也會遇到接待外賓的事情,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賓比肩接踵而來也是可期待的。縣級領導還得真懂一點外交。一個縣小則十幾萬人,大則百把萬人,一個決策下去,其影響非同小可,來不得半點含糊。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說:“官之至難者,令也。”此意即最難做的官是縣官。因此,縣級領導必須有各方面的知識和很強的能力,否則難以勝任。
  古人雲:“宰相起於州郡。”我們黨和國家的許多高級領導人也都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縣級崗位是鍛煉和培養幹部的好課堂。現在從事縣級領導工作的同志,要十分珍惜在崗機會,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刻苦磨煉,積累經驗。
  延展閱讀
  習近平在正定縣的工作歲月
  1982年仲春時節,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習近平,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1983年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
  從1982年到1985年,習近平在正定度過了怎樣"不尋常的3年、非同一般的3年"?一個不講吃穿、不端架子,年紀輕輕的縣委書記,為什麼那麼有威信?離開正定這麼多年了,為什麼當地幹部群眾一直念念不忘?
  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關雄鎮、神京鎖鑰、八方交匯,位於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莊以北15公里。上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已經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卻還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賣毛線的被視為投機倒把,拉沙子、擺小攤的被批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人們依舊習慣於敲鐘下田、吹哨上班,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產窮縣"。渴望改變、渴望富裕成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聲。就在此時,習近平同志來到了正定。從此,他與正定40萬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奮鬥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帶領正定人民走向繁榮富裕的康莊大道。
  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
  “朴實低調、親和務實”—回想當年習近平留給正定幹部群眾的印象,時任正定縣委辦公室資料組組長的王志敏回憶說。穿著褪色的舊軍裝,背一個軍用挎包,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在院子里圪蹴(方言:蹲著)著吃飯聊天,與當地百姓拉家常、問寒暖。習近平從不開小竈,有時開會晚了,就吃兩個涼饅頭,加一塊滷豆腐。
  褥子上補丁有多少,誰也說不清
  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回憶當年的場景:“一張三屜桌、一個文件櫥、一把椅子、幾個方凳,兩個條凳支一塊木板就是床,床上鋪一條滿是補丁的舊褥子。老房子泛潮,天晴時,近平同志曬褥子,機關幹部都好奇地數,究竟有多少補丁,誰也沒有肯定的答案。”
  當時在縣委辦公室工作的一位幹事說,他愛人曾幫習近平拆洗過一次褥子,其實那不是補丁,做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舊衣服拼接成的。他想買一塊布料讓愛人做條新的,被習近平拒絕了,“不用了,這褥子挺好的。”
  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
  “當年他很少待在縣委機關,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往鄉下跑,往幹部群眾家中跑,有時與縣裡的幹部結伴,有時單槍匹馬。”正定縣退休老幹部張五普回憶說。當時縣裡最好的車是兩輛212吉普,如果不是特別急的事,習近平都堅持騎自行車,他自己說這樣既省汽油,又能聯繫群眾。後來習近平回憶說:“那時經常騎自行車下鄉,穿梭於滹沱河兩岸,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騎不動了,得扛著自行車走。”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正定翻身記》,肯定正定所作的嘗試。
  正定翻身記
  1981年底,正定人均年收入僅148元。"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的錦旗高懸在縣委的會議室里,而老百姓卻不得溫飽。面對這個"高產窮縣",習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到正定以後,習近平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
  正定的老同志曾評價習近平:平易近人、沉穩、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幹部,但做事老練成熟;工作既嚴肅認真,又密切聯繫群眾。
  "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習近平通過調研發現高徵購造成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他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困難要求減少徵購任務,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老百姓吃飽了,還想富起來。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縣委和縣政府決定先搞"大包乾"試點,再全面推廣,開創河北省的先河。
  此外,習近平還和縣委班長一道開展大討論,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經濟作物和鄉鎮企業,讓正定經濟效益大增。
  1984年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時,習近平同志牽頭制定了縣委工作大綱。1985年,縣裡又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正定經濟"三步走"發展目標與發展方針。正定開始走向新的輝煌……
  "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根據習近平同志提議,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大普查,建立"人才賬",刊登"招賢榜",獻上"定心丸"。他說,看待人才貴乎正,使用人才貴乎當,培養人才貴乎周,招聘人才貴乎廣,才集賢眾,方能振興經濟。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馬上派人聯繫,很快達成協議。景區1986年順利竣工,1987年當年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游覽,旅游收入1761萬元,開創了旅游業"正定模式"。
  習近平回正定
  1991年、1993年和1997年、2005年、2008年,習近平曾五次回到他工作和生活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正定縣。
  習近平在正定看望了30多年前在一個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他說,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習近平在正定塔元莊村與鄉親們座談時說,作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一個人不論活到多大歲數,最寶貴的是歷經滄仍懷有赤子之心。同樣,我們黨成立90多年了,執政60多年了,最寶貴的是要永葆青春、永葆生機活力。這就要不斷改進作風,不斷改革創新,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完)【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南方人物周刊報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01bepe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